课程故事 螳螂纪
日期:2020-02-20 10:08:56  浏览量:2409

螳螂纪

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朱华

养只昆虫当宠物?对,昆虫是萌宠里的小众一族,一开始我们也犯嘀咕:“这种东西容易养吗?”这个学期我们就成功饲养了两只螳螂,下面来听听孩子们和螳螂的故事吧!

乐趣起源:孩子们变身温柔“螳主”

一诺笑眯眯地对我说:“明天我要带一个小动物来,它可是有个大刀的。”“哦,是螃蟹吗?”她摇摇头,“不对,你再猜猜。”“我猜不出来,你快点告诉我吧,我实在太好奇了!”她神秘兮兮地说:“先不告诉你,明天带来你就知道了。”

于是第二天,我们真的大吃一惊——没想到会是这个朋友!孩子们围着螳螂,好奇但又不敢碰它。

陆梓越:“它的头是三角形的,会转动。”

朱立毫:“它的眼睛真大,我看它的时候,它也在看我,好像有话对我说。”

照片IMG_20180926_084441.jpg朱心妤:“螳螂看上去好凶啊,它的手臂上有尖尖的刺。”

我用一支长长的毛笔逗一下它,它仿佛察觉到异常,缓缓地抬起两只健壮的前腿,在空中挥舞了好一会才落下,它趁我不注意爬到毛笔上,然后四条腿牢牢地抓住笔杆,即使我剧烈地摇晃也甩不掉它。

孩子们惊喜地手舞足蹈。这只螳螂真可爱啊!可是怎么养?给它吃什么呢?孩子们已经担心它会被饿死。

QQ图片20181009093806.jpg第二天小朋友带来了丝瓜花 毛豆,还有水果什么的,“好,我们就分别喂一些吧!”一天观察下来,螳螂动都不动。第二天小朋友换些新鲜的食物进去,小朋友们着急地说:“你快吃吧,肚子会饿的!”但是三天下来,螳螂就是不碰放进去的蔬果。

孩子们很着急,我建议他们请家长一起想办法。我们的家长很配合,通过网络查询到螳螂是肉食性昆虫,而且螳螂只捕食活虫。于是孩子们就抓蚱蜢喂它,观察它的捕食过程。

第一次给螳螂喂食是最有趣的,在计一诺轻轻地把蚱蜢从小小的缝隙塞进去后,蚱蜢在里面跳来跳去,而螳螂则爬来爬去,好像已经迫不及待要享受美食了。蚱蜢跳到螳螂跟前,螳螂的“大刀”一把夹住蚱蜢,并且立马从蚱蜢的胸部开始吃起。李歆瑶说:“蚱蜢跳得好高啊!抓住了!螳螂在吃它的心!”旁边的李艺淼问:“小蚱蜢有心吗?”“有的,在这呢”,李歆瑶摸着自己的心脏部位解释道。突然陆梓越发现:“它现在在吃头!”

除了蚱蜢腹部里黑黑的类似粪便的东西,其他全都被吃完了,看来这几天螳螂是饿坏了。虽然孩子们看到了残酷的捕食场景,但这是真实的大自然现象,并且孩子们第一次了解了食物链的环节,红薯叶——蚱蜢——螳螂。这个经历让孩子们对螳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它的兴趣也更浓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每天一早就到红薯地抓蚱蜢。一开始蚱蜢蛮多的,很容易抓到。食物充足,这个家伙就变得可淡定了,喂食的时候螳螂总是静止不动,只是轻轻地转动头,等蚱蜢跳到它跟前才一把夹住。慢慢地,孩子们发现它越来越挑剔,放进去的蚱蜢只被吃掉了头和身体,翅膀和腿总是剩着,有时甚至连身体也不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孩子们分析之后认为是他们喂得太勤快又喂得太多的缘故,因为孩子每天都去抓,一次喂就扔进去好几只蚱蜢,螳螂当然不会饿了。但是又考虑到蚱蜢都是孩子们自己抓的,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想被浪费,于是他们商量下来决定采取隔一天喂一次的办法。

分析:《指南》中提到“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孩子们在饲养螳螂的过程中我就是这样践行的。我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尝试,碰到问题可以寻求大人帮助,支持他们逐步摸索,从一开始的茫然不知所措到后来的熟门熟路,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来找到正确的喂养方法,现在孩子们已然成了抓蚱蜢的高手、喂养螳螂的行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积累了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不仅感受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和满足,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照顾螳螂的过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对螳螂的了解,强化了同伴间的彼此交流,也有助于孩子相互学习。同时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也给孩子很大的帮助,加强了亲子之间的沟通和联络。

优质的生活环境

《指南》中提出“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我们教师就是孩子探索活动中的引导者、支持者。

QQ图片20181105090853.jpg当孩子们学习去照顾这两只螳螂时,他们认识到:宠物不是玩具。他们知道,必须善待它们。比如一开始我们准备的是用一次性餐盒来当螳螂的家,孩子们在照顾的过程中发现空间太小了,于是想办法给它换大的,为此,孩子们也动了一番脑筋。最终在家长的帮助下给螳螂找到了一幢“豪宅”——装酒的罐子,这幢豪宅的透明性正好便于孩子们观察。螳螂住进了舒适的“房子”,孩子们更开心了。接着,孩子们又发现螳螂不愿意待在下面,总要使劲儿往上爬,直到瓶口,看着螳螂在这么光滑的“岩壁”上“攀登”,孩子们感觉螳螂真是太辛苦了,但是又想不出什么方法来帮它。根据多次观察到螳螂喜欢攀爬、倒吊的习性,我给孩子们建议:“能不能在罐子里支个架子?”朱立毫灵机一动,马上想到放几根树枝,那我们试试吧。果然,树枝一放进去,螳螂就窜到了上面,轻松地爬上爬下,就这样螳螂的攀爬支架也有了。孩子们想尽办法让它觉得新家园既安全又舒适,这让我感受到孩子们非常有爱心,并且能及时细微地关注到螳螂的喜好。

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

QQ图片20181219085958.jpgQQ图片20181116145557.jpg1020日,真是个开心的日子,因为今天又添了一位新成员!我们家长又抓到了一只广斧螳螂。孩子们马上也给它准备了一个舒适的家。两个家伙是不同的品种,原来那个是中华大刀。孩子们决定给他们俩取名字,最后决定中华大刀螂叫“小绿”,广斧螳螂叫“小白”;虽然广斧的身体也是绿的,但是它的翅膀上有个白点,故名“小白”。孩子们非常热情地和它们交朋友,一有空就去看它们,和它们打招呼。

放在手上

QQ图片20181219090136.jpg多次摸索之后,孩子们的胆子也大起来了,他们开始逗螳螂了。有一次早上来园,孩子们发现螳螂不见了,王暮晴惊呼:“诶呀螳螂逃跑了!它会不会飞走了?”张维宁附和道:“它肯定飞到楼下去了,我们去找找吧!”孩子们激烈讨论着,我和计一诺妈妈也不忘先在周边找找。过了一会儿计一诺妈妈就在绿萝的叶子上发现了这个“逃犯”。计一诺妈妈说:“刚抓到时,它就逃出来过,也是在周围找到的,它不会跑远。”有了这次经历,我们就大胆地放它出来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

孩子们先静静地看着,然后就忍不住轻轻地碰碰它,看螳螂没反应,胆子就更大了,但是不免担忧:螳螂会伤人吗?“别去捏它,它就不会主动攻击你。谁愿意跟我配合一下?”话音刚落,庞奕薇和王泓锦愿意尝试。我打开盖子,从容器里轻轻把螳螂赶到庞奕薇的手上,又用双手一头一尾地捧住它,放到王泓锦摊开的手掌中;孩子们看螳螂慢慢地爬动,一会儿伸伸前腿,一会儿转转脑袋,好像要和孩子们说话,观察了一会儿之后,孩子们轻手轻脚地把它放回去。因为我提前告诉他们:如果你激怒它、不停地碰它,尤其是碰到它的触角,螳螂就会有反应,伸出它的大刀来攻击你。

整个过程中,螳螂很安静,只是稍微举了举镰刀般的前肢,跟螳螂的淡定相比,孩子们的心可是提着的,先是紧张接着放松。这次体验充满了刺激感和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是难忘的。

螳螂写真

一转眼孩子们与这两只螳螂已经相处了一个多月了,孩子们很清楚螳螂的长相、特征。所以在给螳螂写真时,你可以在他们的图画中看到每一个小细节。孩子们与螳螂的生动故事会留在他们的心中,并伴随着他们长大。

学螳螂拳

朱立毫发现螳螂在出击时,螳螂的两个前臂缩着,左右晃动,肯定是让自己瞄得更准吧。孩子们很喜欢学螳螂攻击目标时的样子。的确,我们人类从螳螂的动作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螳螂拳。QQ图片20181009093725.jpg

螳螂拳是一种模仿螳螂动作演变而来的传统拳术。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孩子们模仿时在细节上也注意到了,比如出拳时伸出两根手指,仔细观察会发现螳螂的前臂部分的确也这样的。

分析:中班的孩子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两只螳螂观察得非常仔细,尤其在一些细节上,如他们练螳螂拳时,先是轻轻晃动前臂,然后快速出拳。这些螳螂的特征被孩子们用动作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作为老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

螳螂产卵

转眼螳螂们的到来前后有两个月了。这几天突然发现中华大刀的肚子大出来了,孩子们以为它吃太多了,还有的孩子分析,觉得螳螂被人工饲养着,不用自己捕食,又缺乏运动,所以胖了。就在它挺着肚子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早上来园,孩子们在喂食的时候发现,中华大刀的大肚子扁了,而在旁边的树枝上发现了一段白色的海绵状的东西,一查是螳螂的卵鞘,原来螳螂产卵了!平静地过了半个月,孩子们发现中华大刀的肚子又大出来了,是不是又要生宝宝了?可是不会吧,已经产过一次了,怎么会?螳螂果然又产卵了,中间隔了十几天,这一次被我们看到了,我立马拍下了视频。它是倒着产卵的,卵白白的、软软的,泡沫状,产好后整体形状长长的,四五厘米左右,直接粘附在树枝上,然后很快凝固。

孩子们边观察边认真地讨论着,朱立毫:“冬天先把它们放教室里,外边很冷的。”易铭玥:“可是我们会等很久吧!”朱立毫:“春天孵出来是最小的,慢慢才能长大。”陆梓越:“我们继续找蚱蜢给它吃。”朱立毫:“可能螳螂小的时候也会被蚱蜢吃的,它们可能会相互吃来吃去。”“我要在笔记本(户外的观察记录本)上记螳螂的长大过程。”孩子们已经在为螳螂接下来的生活操心。

几天之后,这段“海绵”逐渐变黄了。而最神奇的是,中华大刀隔了半个月又产了一次!连产了三次,每次间隔十几天,这种奇特的繁殖方式真是个谜。另一只广斧螳螂产卵了一次。他们的卵鞘形状颜色都不同。大自然中的生命真是神奇,生生不息的延续……我们期待来年有新一代的螳螂。

反思

成长中的孩子,他们表现出对各种生物的强烈兴趣。从恐龙到老虎,从狮子到小猫,甚至到一只小小的昆虫,他们似乎都有浓厚的兴趣。但因为在城市生活,他们对活生生的动物、昆虫还缺乏真正的了解。所以当真正面对小动物、小昆虫时,他们又会害怕,手足无措,这也是大多数儿童和人类的心理!怎么样让孩子真正地爱护小动物呢?我想,也许可以让孩子们先了解一些动物、昆虫的特性,以及饲养它们时的任务,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爱心。

一.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探究兴趣

既然养了这两个小生命,那么食物的供给是最重要的,绝对不能断。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孩子们身上,一开始天气比较暖和,蚱蜢还是很多的,每天轮到值日的孩子就去种植地抓两个,之后的一段时间孩子们每天一早就到红薯地抓蚱蜢。为此,他们还抓出了经验:一早特别容易抓,还有要尽量在嫩叶上找。后来随着我们幼儿园开垦种植地,那片红薯地越来越小,再加上天气转凉,蚱蜢越来越少见了。面对严峻的形势,有孩子就提出来给螳螂换换食物,易铭玥说:“要不我挖个毛毛虫给它吃吃吧!”陆梓越马上反对:“不行,不行,它只能吃蚱蜢。”孩子们意见不统一,怎么办?试试呗!我们的家长真是坚强的后盾,朱泓玮爸爸带来了他喂乌龟的虫子,结果螳螂还真得要吃的。说明其他的活虫螳螂也吃的,这样螳螂的食物就不成问题了,孩子们对于这次尝试成功兴奋不已。危机成了转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用事实说话的道理,作为教师的我只是当了顺水推舟的“推手”,可是却很好地保护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的确,养宠物会给孩子从小带给责任感,以及对动物的同情和怜悯,这些情感都会转移到人身上,孩子们会对人产生同样的同情和关心。与宠物相处过程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能使孩子们产生一种照顾宠物的责任感,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既然养了,就一定要好好喂养,孩子可能对宠物只是一种新鲜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制定了管理制度,用值日的方式轮流照看。在喂养的过程中,不但要给螳螂提供食物,还要做好卫生工作,给螳螂定期清理垃圾。实践中孩子们都能做好这些工作,因此他们也体验到了喂养宠物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三.学习如何尊重生命

孩子们一开始很惧怕螳螂,特别是它张牙舞爪伸出 “大镰刀”时,可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变身成了温柔“螳主”。孩子们总是先静静地看着,然后忍不住轻轻地碰碰它,看螳螂没反应,胆子就更大了。因为他们发现只要你不是动来动去惹恼它,螳螂就不会攻击你;还有不要碰到它的触角,一碰触角螳螂立马就有反应,会伸出它的大刀进行攻击。后来孩子们都敢把螳螂放在手上玩,他们都知道“别去捏它,它就不会主动攻击你”,所以他们都会轻手轻脚,不惹怒螳螂。随着孩子渐渐习惯照顾螳螂,给它喂食,给它清理卫生,发现螳螂很友善,很好玩,孩子们跟螳螂越来越亲密无间了。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懂得了该如何管理宠物而不会伤害它们,该如何喂养这些小生物并保证它们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还从中学习到如何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