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 神奇的毛细现象
日期:2021-12-31 00:00:00  浏览量:2789

                            神奇的毛细现象

 

故事缘起:树叶小船

十月的一天,孩子们在沙水区游戏完后来到水池边清洗自己的小手。突然,开开像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地喊起来:“老师,你快来看,水池里有好多小树叶。”说着,他跑来拉着我的手带我去看。小树叶漂在水面上,奕泽和乐凡用手划着水,开心地看着树叶随着水流漂动。

开开:“老师,这些树叶好像小船呀,我也想折一艘小船让它在水里开,老师你教我折纸船吧!”

一旁的小朋友纷纷响应:“老师,我也想折小船。”“老师,你等一下就教我们吧!”

老师:“好,回到教室就教你们折纸船。”

孩子们听了欢欣雀跃地回到了教室。

教师的思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对于幼儿的奇思妙想应该予以尊重和鼓励,积极捕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发现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当幼儿提出让我教他们折纸船时,我立即给出了回应,满足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故事一:折纸船不简单

我从网上搜了一张折纸船的步骤图,放大后孩子们能清晰地看到图纸上的每一个步骤。

老师:“你看得懂图上的标志吗?谁能告诉我折纸船的步骤?”

扬扬是我们班的折纸高手,他第一个举手回答:“先把纸边对边折,折出一条折痕,然后打开,再把两条边对准中间的折痕折。”

我请扬扬示范折给小朋友们看。底下的小朋友睁大了眼睛认真地学习着,有的小朋友嘴里说着折纸步骤做起了小老师。

老师:“扬扬折的正确吗?”

孩子们纷纷回答:“正确。”

老师:“扬扬折得不但正确,而且每一条边都对得非常整齐。只有每一步都折整齐了,最后折出来的纸船才漂亮。好了,谁来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折?”

诺诺:“接下来把四个角往中线折。”

我也请诺诺做示范,小朋友们夸诺诺折得好,诺诺开心地笑了。

乐凡高高举起小手:“下面这步我会折。”

我请乐凡上来示范,可是小朋友们都说他折得不好看。

扬扬:“他四个角折得不一样大。”

老师:“怎样才能把四个角折得一样大呢?”

扬扬:“我会。”

扬扬折好后却说不出道理。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扬扬折的时候是先找到两条边的中点,而乐凡没有找准中点,所以扬扬折的角一样大,而乐凡折的角大小不一。”

开开:“老师,接下来两个角往上折之后下一步是什么意思啊,我看不懂。”

扬扬:“是要把船翻面了。”

开开:“原来就翻一面啊,简单。”

扬扬:“翻的时候很难的,很容易把船弄破,上次我的船就破了一点。”

老师:“扬扬说的对,这是折纸船最关键也是最有难度的一步。”

我示范把船翻面的过程,提醒小朋友在翻的时候先把船体中间往下按,再翻船头和船尾,要一点一点慢慢用手指按压。

小朋友们都说:“真是太难了!”

果然,在翻船身这一步有许多小朋友都遇到了困难。

开开:“老师,我不知道怎么翻,你能帮我一下吗?”

涵涵:“老师,我的纸破了,我重新再做一个吧!”

欣欣:“老师,我不敢翻,我怕弄破了。”

……

也有做成功的小朋友,高高举着纸船跑到我身边来让我检阅。最后,在互帮互助中,每位小朋友都拥有了一艘心仪的纸船。

教师的思考在活动中,我尝试让幼儿学习看步骤示意图折纸,教给孩子一些折纸必须的本领,幼儿可以轻松掌握又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儿童把之力技能与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在头脑中进行转换,通过技能整合而变成自己的折纸能力和技巧。但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折纸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同时在折纸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幼儿建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幼儿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从同伴哪里得到许多新信息、新经验,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构建新观点。

 

 

 

 

 


故事二:开船咯~

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纸船奔向大水池,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纸船放进水池里。为了避免混乱,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船游戏。

欣欣用手推着自己的小船前进;开开和桐桐鼓着腮帮子用嘴向纸船吹气,比赛谁的纸船开得快;卉卉和萱萱在玩碰碰船的游戏;涵涵见自己的小船快漂走了,轻轻地用手指让自己的小船转了个方向……欢声笑语中,活动区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时,恬恬发现奕泽的船坏了。

恬恬指着奕泽的船:“你的船坏了。”

奕泽用手把船拎起来:“它湿透了,快烂了。”

接着,陆续有小朋友来报告自己的船湿了,坏了。

开开:“哎,才玩了一会儿就坏掉了,真没劲。”

孩子们像泄了气的皮球,没精打采地回到了教室。

老师:“你们知道纸船为什么会被水浸湿吗?”

孩子们摇摇头,都说“不知道”。

老师:“因为纸是由植物纤维构成的,植物纤维内部有许多微小的孔洞,我们称为“毛细孔”,水和纸接触后,因为表面张力,水就会充满纸张内的毛细孔内,这种吸水的原理称为‘毛细现象’。”

孩子们听了似懂非懂,为了能更让小朋友们更直观的了解“毛细现象”,我从网上搜了做实验的视频给他们看。视频中,实验者把一些棉花和纸巾塞进细玻璃管中,然后放进有颜色的水里,不一会儿颜色水就往上升了。

艺昕:“哇,好神奇啊!”

泽瑀:“对啊,真有趣!”

老师:“这根玻璃管就像纸里面的孔道,当我们把纸放进水里,水就会沿着纸中的孔道一点一点往上爬,最后浸湿整张纸。”

这下,孩子们终于明白了“纸”吸水的道理。

教师的思考科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一次寻常的开纸船游戏,让孩子们发现了“纸”吸水的秘密。在活动中幼儿会遇到共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这是引导幼儿探究身边科学的有效切入点。教师若能适时介入,维持幼儿的兴趣,深化游戏内容,组织幼儿自己去探索,就能引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意识。





                                            故事三:水滴赛跑

“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都一样快吗?”带着这个疑问,孩子们进行了“水滴赛跑”的实验。

老师:“我们今天用来实验的纸一共有六种,分别是餐巾纸、A4纸、卡纸、吸油纸、瓦楞纸和塑料纸。我把每种纸裁成条状,在每条纸5厘米处用红色记号笔画了一条标记线。一会儿每位小朋友都会拿到一张纸条,离红线距离短的那一端朝下,当我说‘开始’后,请你把纸竖直放进装有水的透明纸杯中,只要纸的边接触到水面即可,同时我开始计时,看谁杯子里的小水滴能用最短的时间跑到红线。听明白了吗?”

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听明白了。”

实验开始了,拿餐巾纸的组率先到达红线,用时57秒;瓦楞纸排名第二,用时5分钟;A4纸第三,用时约6分30秒;吸油纸第四,用时约10分钟;卡纸第五,用时约15分钟;而塑料纸是不吸水的。

涵涵:“餐巾纸吸水好快啊,一会儿就到红线了,呵呵。”

欣欣:“吸油纸吸水可真慢,我举得手都酸了。”

艺昕:“卡纸吸水也好慢啊,我都快累死了。”

开开:“我的瓦楞纸吸了好多水啊,都裂开了。”

小宇:“塑料纸怎么一点都不吸水呀,真是气死我了。”

老师:“大家都看到实验结果了,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同的。那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老师:“纸吸水快慢取决于纸纤维之间的空隙,空隙越大越容易吸收水分,空隙越小水分就不易渗入。”

教师的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启发思维的源泉,可以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幼儿亲历探究,让科学教育成为真正属于幼儿的活动,让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科学的趣味和价值。通过实验,幼儿发现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同的,同时幼儿也明白了纸吸水快慢取决于纸纤维之间的空隙,空隙越大越容易吸收水分,空隙越小水分就不易渗入这一道理。这一实验需要幼儿有足够耐性和坚持性,有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故事四:防水小船

孩子们渴望拥有一艘防水小船,回家后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每人制作了一艘号称具有防水功能的小船。

老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用了什么材料制作出了防水小船。”

乐凡:“我先用纸着了一艘船,然后在穿上贴上了封箱带”。

开开:“我的小船是用纸杯做的。”

卉卉:“我先用塑料瓶做了一个船,然后再把纸船放在里面。”

恬恬:“我的船包了一层保鲜膜。”

艺昕:“我的船使用像泡沫一样的纸(吹塑纸)做的。”

老师:“你们做的小船到底防不防水呢?我们到水池里去试一试吧!”

孩子们把船放进了水池,十几分钟后,我们回到班级检验实验结果。

乐凡:“我的船成功了,里面一点都没有湿。”

泽瑀:“我的也没有湿。”

开开:“我的船也成功了。”

苗苗:“我用卡纸做的船湿了一点,用塑料纸做的船没有湿。”

最后大家汇总实验结果:用封箱带、保鲜膜等塑料制品保护的纸船和用锡箔纸、打蜡的纸杯、吹塑纸、塑料纸做的船能防水;用卡纸、吸油纸做的船,船底潮了。

教师的思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幼儿只有通过探索、操作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可见,让幼儿动手操作是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渠道。如:在第一次开纸船游戏后,幼儿发现了“纸吸水”的秘密,这为幼儿创造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为了满足内心的需求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了一个个新奇的方案,制作了各种防水小船,并进行试水试验。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经验真真切切地实现了“玩”科学,科学为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可能。

 

   






故事五:会行走的色水游戏

我在网上看到了系列科学实验——会行走的色水游戏,觉得很有趣,想让孩子们也试一试。

老师:“我们还能利用‘毛细现象’原理来玩好玩的游戏呢,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七色彩虹桥

孩子们在装有水的玻璃瓶里滴入了食用色素,然后用塑料吸管进行搅拌。

沐辰:你看,我调出了黄颜色的水。

诺诺:我的是橙色的。

泽瑀和予诺也在努力地调配颜色水。颜色水都调好了,小朋友们把餐巾纸折成条状,将餐巾纸的两头分别放进不同的颜色水中。然后他们趴在桌上,瞪大眼睛认真地观察着。不一会儿,餐巾纸底部慢慢变了颜色,接着颜色水越升越高,最后餐巾纸条变成了两种颜色,分别是红绿,绿橙、橙黄、黄红。孩子们拍着手,高兴地说:“哈哈,成功了,真漂亮!”

 

 

 







多彩染纸

当我拿出染好的纸巾给小朋友们欣赏时,小朋友们发出了惊叹声:“哇,真是太美了!”

涵涵:“老师,这是怎么做的呀?真是太漂亮了!”

老师:“我做的是手工染纸,首先把餐巾纸进行折叠,然后用餐巾纸的角和边蘸取不同颜色的水。”就像这样,我边说边做起了示范。

老师:“不同的折叠方式印染出的花样也是不同的,所以你们在操作时可以多尝试几次。”

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拿到餐巾纸后,他们都忙着开始折叠,蘸色。

嘉嘉:“老师,我的纸黏在一起打不开。”

扬扬:“老师,我的纸撕破了。”

……

救助声不绝于耳。

打开餐巾纸对于小朋友们来说的确有难度,需要我的帮忙。在我的协助下,一张张鲜艳的染纸作品展现在了小朋友面前。

扬扬和嘉嘉染出了相似的花纹,顶部和底部分别是玫红色和橙色,中间是一大片绿色;润润用了两种颜色,他的作品顶部和底部都是黄色,中间是紫色;俊俊也染了两种颜色,但染出的花纹跟润润不同,玫红色和绿色把纸各分一半;涵涵是对角折纸的,所以纸上的颜色是从角辐射开来的;还有的小朋友由于颜色选择太相近,亦或浸的时间过长,形成了晕染的效果;艺昕的作品被公认为是最漂亮的,颜色从纸的中心点一层层辐射开来,就像一朵盛开的花。

 

 





给植物染色

老师:“小朋友们,植物的茎放进有颜色的水里会发生怎样神奇的变化呢?”

开开:“我想它会长大!”

老师:“为什么会长大?”

开开:“植物生长是需要水分的,放在水里当然会长大啊。”

老师:“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答案吗?”

乐凡:“不会长大,它都没有根了,植物是靠根吸收营养的。”

老师:“那你猜会有什么变化呢?”

乐凡想了一会儿,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老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吧,把植物的茎放进有颜色的水里,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

过了几天,孩子们来到科学区,惊喜地发现植物的茎被染成上了颜色。

孩子们惊呼:“哇,真是太神奇了,植物居然会变色。”

我鼓励小朋友掰开植物的茎找一找有什么发现?掰开染成红色的植物茎,小朋友们看到的是一条条很明显的带有红色的小细管。抓住他们好奇的眼光,我问:“小细管为什么会变红呢?”

乐凡:“红色水沿着管道爬上去的,就是上次说过的‘毛细现象’”。

老师:“说得很好。植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活细胞会不断地呼吸,因而杯子中的色素水会慢慢地被植物吸收,再通过植物体内的小管道运输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位,植物就能染上颜色了。”

教师的思考当科学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适当地将幼儿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提升和迁移,让幼儿在发现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后,带着更多的问题再进行探索。如:幼儿了解了“毛细现象”后,我们进行了植物染色的游戏。通过操作、观察,幼儿发现了植物体内被染色的小管道,从而对吸水物体是通过体内的小管道运输水分这一概念有了更真切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幼儿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经验转化为个人的科学经验,促进了幼儿科学概念的建构。活动结束,我又将幼儿的探索活动引向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浸在颜色水里会变色?”“做衣服的布料是怎么染色的?”等等,幼儿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进行探索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途径,科学探究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在以上一系列的科学活动中,幼儿从感知纸能吸水到感知纸如何吸水、哪些纸能吸水、纸吸水速度的快慢等。在一步步的探索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有关的知识经验,锻炼了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而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除了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外,还要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关注幼儿的探索过程,启发引导幼儿发现并解决问题,让他们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探索和求知的精神,让科学的种子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