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里的故事
日期:2023-01-07 16:34:54  浏览量:1934


活动源起:

中班的时候,我们就采取了“积分”奖励的方式,来作为记录孩子们进步的工具。进入大班后,我们发现原有的积分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对于奖励的期待了。他们对“积分”奖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伊伊说:我上次明明已经集满了10个奖励,可是等我要换礼物的时候发现少了两个。

涵涵说:是的,积分纸放在柜子里不安全。

好好说:我觉得积分换购的礼物有点少,只有小橡皮、小本子和铅笔。这些东西我以前都换过了。

然然说:我在外面上美术课,那里的奖励可多了,什么都有。不过有的奖励需要集满50个、100个才能换。

如何让每一次的奖励,都能真正成为驱动孩子们成长的好帮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想的新妙招吧……

 

一、积分”奖励还要吗?

听到孩子们的种种心声,针对“要不要继续实行积分换礼物”这个话题,我们展开了激励的讨论。

问题1:积分奖励要不要?

问题2:孩子们想要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奖励?


伊伊说:我还是很喜欢积分换礼物的,这样我就能得到好多好玩的玩具了。

玥玥说:我也喜欢,但是想增加一些新的礼物,跟以前不一样的。

胤胤说:获得积分实在是太难了,我还是让爸爸给我买吧。

承承说:爸爸妈妈买的不一样的,老师这里的礼物是表现好才有的。

涵涵说:我想要现在的奖励,但我还想要其它不一样的奖励。









孩子们针对要不要实行积分奖励进行投票

通过分组讨论、集体投票,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孩子们达成共识:既要积分奖励,又想要更多不一样的奖励礼物。

好好说:积分卡就单单一张纸容易坏还容易丢,如果有一张跟爸爸妈妈一样的存折就好了。好好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制作“积分存折”开始啦…… 

通过绘画、写名字及老师的帮助, 最后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积分存折”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幼儿已有积分换礼物的经验,知道集满一定数量的积分就可以换自己喜欢的奖品。但由于积分卡保存过程中容易丢失,而且礼物品种又比较少。所以孩子们对积分换礼活动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交流分享不一样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教师的支持与思考:

教师能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并追随幼儿,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并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从幼儿立场出发,想幼儿所想、做幼儿所做的活动方式,更能给每一位幼儿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让幼儿通过努力获得礼物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希望通过积分换礼物制度,孩子们每天都会有变化,每天都会有进步。

 

二、“积分”贴纸怎么拿

那如何才能得到贴纸呢?小朋友们展开了激励的讨论和分享



安心说:积极为班级做事(小组长分发东西;值日生给花浇水;整理图书;收拾玩具……)




琦琦说:有进步(今天跳绳比昨天多;今天吃饭速度快了;会自己叠被子;会合作游戏……





睿睿说:遵守规则 表现好(认真做操不挑食,好好吃饭;好好午睡;上课认真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通过多次讨论,我们达成了奖励公约一:遵守规则、帮助同伴、为大家服务、有进步、准时到校、互相帮助、积极动脑、光盘行动等都可以得到贴纸。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规则意识、行为习惯等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有些孩子不仅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伴,还能帮老师和阿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在一起生活和学习中相互影响、相互督促、相互提高,出现了你追我赶的现象,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师的支持与思考:

教师在日常生活等各个环节中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等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榜样示范、鼓励表扬、视频学习、比赛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推行“积分银行”活动,旨在通过习惯的培养和能力形成等养成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也让幼儿从小知道“努力就会有收获”这样一个道理。小小奖品虽然不贵重,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自己努力的成果。

 

三、“积分”贴纸换礼物啦!

中班时候10个奖励可以换小橡皮,那现在还跟以前一样吗?有的小朋友说:“当然要不一样啦,现在是大班了,礼物也不一样啦”。

文文说:我们已经是大班了,除了10,我们还可以进行20、50的计算。

浩浩说:我觉得挣10个贴纸太容易,这样一直换礼物,礼物很快就没啦。

乔乔说;我吃饭慢、起床慢,好多时候都很慢,所以我得的奖励肯定不多。

月月说:老师准备的贵重礼物,我觉得要多挣点贴纸才能换,比如100个、1000个贴纸。

针对多少个贴纸换礼物的问题,孩子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好好说:我们可以将礼物都摆在桌上,然后让小朋友自己来定价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琦琦:我们可以将换礼物需要多少个贴纸的规则贴在墙上,这样小朋友就可以根据自己积分银行卡上的贴纸数量来选择可以换的礼物。




小悦说:贵的礼物需要多一点的贴纸,便宜一点的礼物需要少一点的贴纸。我们可以问一下老师礼物买来时的价格。







经过探讨后,孩子们一致决定:小礼物对应的积分少一些,大礼物对应的积分多一些;简单的礼物对应的积分少一些,精美的礼物对应的积分多一些;精心制作的粘土作品、自制图书对应的积分要多一些。由此达成了奖励公约二:根据奖品的等级,用不用数量的贴纸换礼物。

 

换礼物啦,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礼物真开心呀! 让我数一数有几个贴纸奖励?给!这是你换的礼物。真好玩!

涵涵:我用10个贴纸换了一张彩纸;

小悦:我用10个贴纸换了不倒翁

睿睿:我用20个贴纸换了投篮玩具

毓毓说:我之前从来没换过,一共积累了100个奖励,终于换到了梦寐以求的泡泡机,太开心啦……



昕昕说:我一共有20个奖励,我用10个换了卡片、10个换了不倒翁,一共换了两个礼物。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幼儿对奖励物品有自己的认知,并能根据物品特点,如大小、用途、制作难易程度以及价格的高低来进行判断,从中得出可以与之置换需要的贴纸个数,并获得物物相换的初步经验。进入大班后幼儿的抽象思维也开始萌芽,对数的感知能力逐渐提高,开始能够理解量的相对性。在实践操作中,幼儿慢慢在贴纸个数与奖励物品之间建立一定的关联性。幼儿从发展讨论,到对结果进行总结梳理,“奖励公约”经验螺旋式呈现。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贴纸与礼物之间的联系是与数有关联的生活话题,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核心经验,也尊重了幼儿的兴趣。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将准备的奖励物品投入到积分银行中,通过引导提问,尊重幼儿感知和亲身实践的学习方式,紧密联系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让幼儿自主根据物品的特点及自己对物品的感知理解进行“明码标价”。而且在积分换礼物过程中,完全由孩子们自己来完成,包括对贴纸的数数、对礼物换购的一一对应等。

 

四、“积分”还要PK

经过一个阶段的积分换礼活动后,有的孩子开心、有的孩子郁闷,开心的是因为已经换购了好几个自己喜欢的礼物了,郁闷的孩子是到现在还没集满20个,连最初级的礼物都换不到。于是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比较贴纸数量的“热潮”。早上入园或午休时间,总有孩子会聚在一起比较,数数谁的贴纸更多。



那到底是谁的贴纸比较多呢?我们亲自数一数吧.

孩子们通过数一数的方式进行了统计。



在个人统计后,孩子们又有了新的问题:一组里面谁的贴纸数更多呢?



于是他们开始合作制作个性化的小组统计表,让“谁更多”一目了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统计比较,小朋友发现班上有些小朋友贴纸数量一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如何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贴纸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域域说:我上课总是开小差,还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好不容易赚到的贴纸都被扣回去了。

成成说:有时候我会破坏别人建构区的作品,他们就让我赔贴纸。

琦琦说:我们可以将一些简单的事情交给他们做,比如整理东西、做值日生,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贴纸了。

芮芮说:也可以多多观察她们,如果发现有进步了就给他们发贴纸。





明明说:可以多帮阿姨的忙,如帮阿姨叠小毛巾、一起拖小床等等。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通过一一点数,统计和比较,孩子们知道了每一个人的贴纸数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多、有的少。同时也在分享过程中,了解到了获得贴纸数量少的同伴的具体原因。并能主动帮助同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幼儿对于自身行为的认识、班级规则的理解,到共同讨论制定较为完善的班级规则,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参与着、支持着、引导着,紧跟儿童的视角,追随儿童的脚步。让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活动更有儿童的自主性。

 

五、“积分”还能换什么?

琦琦说:除了贴纸奖励,还可以有其它的奖励吗?我说:可以呀,那你们想要怎么样的奖励呢?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

芯芯说:可以奖励一次做小老师的机会

小悦说:可以优先选择区域游戏

佑佑说:可以带操


毓毓说:可以一直分水果、拿水果





在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合的奖励:

妍妍说:不吃饭

越越说:中午不睡觉,在区域玩

琦琦说:带零食来幼儿园吃

宏宏说:天天看电视



不吃饭我们就会饿肚子,没营养,长不大,也会变得不聪明。

中午不睡觉,下午会没精神,而且在区域玩也会影响睡觉的小朋友。

幼儿园每天都有好吃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带零食来幼儿园的。

一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会近视的。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班级小老师的人选一般就是来来回回几个人,且小老师也确实有威信,能让大家信服,能当上小老师是好多小朋友的愿望。芯芯就是其中一个,所以她想通过积分换礼为自己争取一次做小老师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善于动脑,课堂上总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有的乐意助人,喜欢帮助同伴和老师阿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虽然不聪明,但活动中却能认真听讲……。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促使他们走出“舒适区”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从自我效能感理论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效能的互相感染与激发。

教师的支持与思考: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启发他们自我激励的方法也千差万别的,在激励的过程中,一定要贴合孩子的兴趣,和真实自我发展所做出的正向鼓励机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创造各种有效途径来帮助他们获取积分,通过正向的行为激励,使得孩子懂得哪些行为是积极的,那些行为是消极的,从而强化积极行为。要多给孩子创造抱持性环境,让孩子从小觉得“我能行”“我可以做到”,不断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反思:

积分银行推行期间,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努力和进步,如:平时吃饭喜欢交流比较磨蹭的,慢慢养成了良好的就餐习惯;懒散攻击性强的孩子,慢慢开始乐意助人了;学习缺乏耐心的孩子,能长时间地练习跳绳了;胆小害羞的小女孩,愿意上来做小老师了……,这些都是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发现有的孩子会为了奖励而去特意做事情。综合考虑积分银行的利与弊,我思考总结如下:

1.奖励与态度行为相联系

不愉快的体验给人的记忆留存期,要比愉快体验持久性强。所以在积分银行推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孩子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孩子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奖励要抓住孩子内驱力

物质奖励看似省心省力,但次数用多了,会导致孩子只对奖品感兴趣、对被奖励的行为本身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奖励目标设置的时候要使幼儿用力垫脚才能拿到,避免唾手可得或者遥不可及。不表扬天赋智商,要表扬努力的过程和进步,引导内驱力的产生。好的奖励是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让孩子自然而然为好的方面努力。

3.奖励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物质奖励,一定是短暂的行为,而不是长期行为。目的是:降低某件事在孩子心中的恐惧,促使孩子在外驱力条件下开始尝试做某事。所以,当孩子的期望行为越来越趋向于稳定的时候,物质奖励可以慢慢弱化,也可以多采取精神奖励。

总之教师要用智慧去鼓励孩子内心深处的自信,让他们在感兴趣的路上,自由快乐地成长。